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绩效数据质量问题受到公共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对静态视角中绩效数据质量问题成因与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但忽视了多期绩效数据对代理人产生的特殊影响和关键时刻在提升数据质量中的作用。近日,我院张靖宇博士生、潘雨欣博士生与唐啸副教授(通讯作者)合作的研究A Window of Opportunity: Anti-Corruption and Performance Data Quality Enhancement(《机会之窗:反腐败与绩效数据质量提升》)在公共管理领域顶尖期刊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公共行政评论》)发表。该研究系统考察了反腐败的特殊时刻如何形成数据质量改善的机会之窗,促使现任官员主动遏制数据失真。研究以中国地级市经济数据为情境,为这一论点提供实证支持。
研究背景
如何提升数据质量是委托代理研究中长期关注的议题。在采用绩效激励的层级体系中,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向委托人提供有偏信息,已经成为全球科层组织普遍面临的痼疾。已有研究多假定委托方和代理方存在天然对立,委托方希望遏制数据失真,而代理方则希望通过数据失真获利。在此基础之上,学者对数据失真的成因和应对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理论框架
本研究创新性地指出在委托代理关系的多期博弈中,数据失真不仅困扰委托人,也会对代理人也存在影响。这是指在累积性绩效数据中,如果前任代理人遗留的数据失真水平较高,虚增了作为比较基础的历史数据,会使得继任代理人更难取得增长绩效。然而,如果继任代理人主动修复数据失真,又会付出当期的绩效损失,从而招致委托人的批评或惩罚。因此,继任代理人会陷入一种两难困境。
研究进一步指出,这一困境的本质在于委托 - 代理关系中激励因素与归责结构的错配 ,归责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影响继任代理人的行为选择。为验证这一判断,研究聚焦动态时间维度下特定时刻的归责结构特征:例如反腐败进程中前任代理人落马的事件,会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形成改变归责结构的 “机会之窗”。在此过程中,落马前任可被明晰追究历史数据失真的责任,继任代理人由此突破困境,主动遏制并修复数据失真。研究还分析了 “机会之窗” 的作用边界,发现绩效反馈与归责可行性均会对 “机会之窗” 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以 2001-2018 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结合卫星数据、电力、货运、银行贷款等多源数据构建中国地方经济活动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开展对假设进行检验。为确保因果识别的可靠性,研究采用多种稳健性检验,对测量偏差、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予以缓解;采用多种安慰剂检验,对政治更替的混淆效应等竞争性解释予以排除。
研究结论与贡献
研究结果表明,前任官员因反腐败调查落马,会促使政府经济数据质量的显著提高。当存在负面绩效反馈或主官为外地调任时,该效应强度会进一步增强。
本研究在多个方面对现有理论作出贡献。第一,研究引入多期动态视角,打破现有信息失真研究对代理人的静态假设,聚焦代理人角色的动态变化,首次明确揭示了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困境,填补了多期场景下代理人决策复杂性的研究空白。第二,研究创新性构建 “提升数据质量的机会之窗” 概念,提出当归责结构发生调整时,代理人将获得 “低成本纠偏” 的条件,进而将遏制数据失真的行动付诸实践,这为理解数据质量改善的触发机制提供了新解释。第三,研究将绩效数据质量研究与 “绩效反馈理论”“和避责理论” 进行关联 ,进一步拓展了绩效管理理论的内涵与适用场景。第四,研究揭示反腐败的 “非预期效应”—— 除了直接打击腐败外,反腐败还可能通过使前任主官落马打破其利益网络,间接推动数据质量提升,为理解反腐败的深层治理影响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委托人可以关注反腐败和换届等特殊时期,探查可能存在的数据失真。更重要的是委托人可以设计新的归责机制,降低纠偏成本,推动新任代理人主动遏制数据失真,提升数据质量。这对全球科层组织都具有启示性作用。
本文是研究团队信息质量系列研究的第四篇论文。系列研究旨在探讨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经验策略。在其他论文中,研究从直报改革、信息公开等角度进行了探索。研究的相关成果已提供给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研究来源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uar.70044
作者简介
张靖宇 国产成人直播-国产性爱直播
博士研究生
潘雨欣 国产成人直播-国产性爱直播
博士研究生
唐啸(通讯作者) 国产成人直播-国产性爱直播
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供稿丨科研办